这一点同西方文化有很大的区别。
杨注:俭然,自卑谦之貌。(四)《剥》下坤上艮,《象》云:君子以厚下安宅。
君子遁世,不为人知,《论语·学而》云:人不知而不愠,不亦君子乎。帝王者,执此道也,是以守天地之极,与天俱见。今按:《荀子·非十二子》云:俭然。《论语·子罕》云:子在川上曰:逝者如斯夫,不舍昼夜。知其荣,守其辱,为天下谷。
《国语·周语》云:宫室不崇,器无彤镂,俭也。《周易·系辞下》云:穷神知化,德之盛也。作为审美主体,人将自己同自然界融为一体,体会和谐统一的情感愉悦。
其实,这是最大的误区。就人的根本存在而定,其核心则是内在方面。一般而言,性是普遍的、理性的、绝对的、客观的,情是个人的、感情的、相对的、主观的。体既是知和行的问题,又是情的问题。
但这次复归从一定意义上说是针对理性本身的,即反对理性的权威,重新发现人的存在。中国传统的人文精神,需要理性主义的洗礼,这是当务之急,但不可由此否定其自身的价值。
如果昨天是为政治服务,今天是为经济服务,虽然性质不同,但根本的思考方式并没有改变,仍然是价值理性工具化、实用化的态度。大本既立,达道方行,这即是孔子所说的为己之学,或成己成物之学。中国哲学、文化善于讲心性论,但是如果离开了情感,所谓心,所谓性,就完全变成抽象化、形式化的概念了,就会丧失中国哲学、文化所固有的丰富性。一 中国传统文化是东亚各国的源文化。
在这里既不能把个体与群体、人与社会绝对分离(不可能),也不能将二者混为一谈。王阳明说,良知是你自家的准则[8],良知就是圣人,所以人人心中都有一个圣人。至于某些哲学家从希腊语言中寻找人的存在的根据和真理的根源,更是众所周知的。它也是理性主义的,但不是客观理性,而是主观理性,不是工具理性,而是目的理性。
所谓圣人,其实不过是一种人格类型,是人生的价值目标,这个目标是能够实现的,因为它是人人心中具有的,是天之所与,是天爵而非人爵[6],与所谓等级观念、服从意识并不能等同。人不仅是封建专制统治下的臣民,他还是能够自我实现的天民。
如果从这个意义上说,中国文化很难说是理性主义的,所以有人把中国文化称之为直觉主义或神秘主义,充其量只能同西方的柏格森、怀特海等人比较。】 从社会层面看,中国文化确是一种家族文化或群体文化。
因为如前所说,外王的问题不是靠内圣所能解决的。凡是封闭的时代,文化都受到严重阻碍。意或志既是心之所发、心之所之,又是心之所存,意志、意向、意识是联系在一起的,而在中国文化中,特别强调其实践特性。作为自然的人、生物的人,他还有最底层的需要与能量,这是西方文化特别是现代文化所关心的,在这方面,中国文化更倾向于宗教文化,而不是世俗文化。二 有人认为,中国文化本来就是实用的、功利的,从属于政治的,被称之为政治伦理或政治文化。这确是一个严重的问题。
它既严重束缚内圣的开展,又严重阻碍外王的建设。但这不能不说是人的又一次发现。
因此,西方普遍出现了对理性的批判,这就是所谓后现代文化。但是,在德性方面是否也要完善自己呢?从现代社会以及正在实行现代化的社会所表现出来的种种现象看,这方面并不是没有问题。
但是,它的内在价值却是不能否定的。但是处理不好,就会变成个人私情用事,甚至以情徇私,以情代理(法),出现严重后果。
事实一再证明,凡是开放的时代,文化都有大的发展。五 就人的内在性而言,中国文化虽然有丰富资源,但也有其严重不足。但在另一种意义上,性和情又是不分的,理性和感性是不分的。大自然既然创造了人,是否就意味着只能发展智性而不能发展德性,或者说现在已进入智性时代而德性时代已经过去?这似乎是一个难以回答的问题,但是作为历史主体的人,必须作出回答。
这既不是科学的问题,也不是民主的问题,而是人自身的修养问题。这一点正是值得我们汲取的,不可因现代化的进程而将其搁置。
不可否认的是,现代和后现代西方文化所发现的人,多是病态的人、分裂的人、脆弱的人、走向死亡的人,一句话,是非理性的人。文艺复兴是西方文化的一次复归,其结果是人的价值的发现,上帝的权威动摇了,换上了人的理性的权威。
现代社会是科技、信息时代,是创造物质财富的时代,现代人当然是掌握科技、信息的人,也是创造物质财富和享受物质财富的人。社会结构的不健全反过来能够压制人的内在潜力的发挥,甚至扭曲人性。
中国文化启示于今人的,恰恰是在这个方面。我以为,传统文化的现代性即在于此。所谓外王之学,则有根本性的转型。它追求真、善、美的统一,也是建立在内在心灵的完整性这一基础之上的。
更有甚者,则认为中国文化是巫术一类东西(如尼采、布留尔等人)。这种以情感为核心的德性文化,就是中国原型文化的基本涵义,它具有个体性特征。
启蒙运动是文艺复兴的继续,理性的权威大显身手,接着而来的是科学技术、工具理性的飞速发展,甚至主宰了一切,结果是出现了人的异化。这不是说二者没有联系,只是说有内外层次之别。
但是,如果进行消解之后重新加以整合,以开放的心胸吸收西方智性文化以及合理的感性主义,那么,中国的德性文化不仅是一种价值资源,而且能变成现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。中国文化之所以重视情感,是因为它自觉地意识到,情感是人的基本的存在方式,也是人的内在需要,人而无情,不可以为人。
本文由改头换尾网发布,不代表改头换尾网立场,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:http://a8u6d.scrbblr.org/slg2b/3444.html